气势磅礴,理想礼仪用器——叉、镗
大型长柄兵器因造型比较大气磅礴,自古就是展示军威的理想仪仗用器。即使在清代末期,冷兵器已经基本退出战场,在高级官员的行仗及重要庆典活动中,依然可以见到叉、镗的身影。

(图片是曹钰笛拍的)
【叉】
图中叉为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,清代晚期,长5500px。造型为中刃长、两侧刃短的“山”字结构。叉头部为铁质,以套筒的方式与木杆连接,方便装卸。

清代《胤禛行乐图·刺虎》局部(手中所持即为叉)
叉是一种由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兵器,最早为狩猎捕鱼用具。后来由于战争频发,被当做实战兵器用于战场。明代茅元仪的《武备志》中所载:“马叉者,上可叉人,下可叉马”,可见其威力大,作战效果好。叉按照形状可分为:牛角叉、三角叉、龙须叉(俗称两股叉)等。
叉除了用于实战,还兼具礼仪功能。

(图片是曹钰笛拍的)
【叉】
这个叉也为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馆藏,长153.3cm。叉头为铁质,叉茎上有两个铁盘,也是通过套筒的方式和木杆连接。
这是一个小叉,大叉多用于实战和礼仪而小叉则在民间比较流行。舞叉多为江湖艺人卖艺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。为了增加表演的精彩性,演出用的叉头比较小,叉茎上的铁盘比较大,用来提高舞动时的声响吸引更多的观众,同时也从安全角度出发,叉的中刃减短且刃锋较钝。

(图片是曹钰笛拍的)
【镗】
图中镗为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,清代,长 236.5cm。镗头为铁质,为波形侧翼尖部朝前型镗,通过套筒的方式与木杆连接,方便装卸。
镗始于明代,是由枪发展而来的,镗一般的头两边形似叉,中间似剑。也有人叫鎲钯【tǎng pá】。明代茅元仪的《武备志》对镗的描写:“上用利刃,横以弯股,刃有两锋,中有一嵴【jí】,造法须分嵴平磨,如磨刀法……”意思就是它上有利刃,为正峰,横有弯股刃,弯股刃的两锋中有脊,像磨刀的方法制作而成。镗的形状比较多,有月牙镗、四节镗、五齿镗、三节镗、雁尾镗、雁翅镗、雁嘴镗、凤翅镏金镗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