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簋”字你认识吗】
青铜食器之簋guǐ
很多人对“簋”guǐ这个字并不陌生,其原由是北京非常有名的餐饮一条街“簋街”。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“簋”作为青铜盛食器的历史进程和当时的使用情况。
簋是盛放煮熟了的黍、稷、稻、粱等饭食的器皿。鬲炊粥,簋盛饭。在商代早期出现以后,逐步成为青铜礼器序列中一种主要的器物。直至西周中期,簋的使用逐渐制度化,按照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严格规定使用的数量,它一般与鼎搭配使用,簋以偶数组合出现,而鼎我们之前说过,是以奇数出现。如天子使用的是九鼎八簋,诸侯是七鼎六簋,卿大夫是五鼎四簋,士人则是使用三鼎二簋。
商代中期的簋数量较少,一般是深腹圈足,无耳或有耳,圈足上有较大的方孔。
商代晚期簋的数量有较大的增加,形制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侈口、束颈、鼓腹、圈足的式样,此类又可以细分为两种,无耳式流行于商代晚期中较早的时期,有耳则出现在较晚的时期。另一类则是侈口、卷沿、深腹直壁或者斜壁、圈足的式样,也可以细分为无耳和有耳的形式。商代晚期的簋一般无盖。
西周是青铜食器的大发展时期,簋的形制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的发展。
西周早期的簋基本沿用了商代晚期的形制,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。方座簋既是其一,它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个青铜方座,增加了器物的高度。三耳四耳簋、三足四足簋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,在簋的圈足或者耳下连铸三四条腿,把簋支撑起来。有盖簋也在此时逐渐增加。
西周中期是簋的形制的新旧交替时期,这个时期出现的簋敛口有盖,出现了圈足下有三只短柱足的扁圆形簋,这很快成为以后簋的基本形式。西周中期簋的变化多在耳部,有兽首垂耳、附耳、铺首衔环等几种样式。簋盖也比较发达,盖上的捉手一般都比较粗大,将盖倒置,可以用作盛食的盘。这时还出现一种大口浅腹高圈足的碗形簋,但其流行并不广泛。
西周晚期以后,簋的形制比较单一,基本是以西周中期的敛口有盖的扁圆体簋为主,圈足下的三足多作兽首爪形或者人形。
春秋早期,簋还是沿用西周晚期的式样,新的样式也仅仅是在旧的式样上作一些具有时代特色改动,如簋盖上的捉手做成了莲瓣的形式。也有一些簋表现出地方和时代的特征,但终因簋逐渐退出青铜礼器序列而未成气候。